年终小结 | Review of 2018

Apps

G Suite:数字生活基石之一,Google 的商用服务,里面包含了所有的套件,最常用的是 Google Drive 跟 Gmail 域名邮箱。Google Drive 无限空间,可以作为所有互联网服务数据的备份,如 iPhone、iPad、照片的备份等等都放在 Google Drive 上。域名邮箱可以把自己的域名部署在 Gmail 上,从而享受到它的绝佳体验。

Dropbox:目前为止最棒的个人云服务,没有之一。它的稳定性、可用性冠绝同类产品,从来都是静默在后台,不需要的时候不会打扰,需要的时候可堪大用。买了一年的 Dropbox Plus,后来证明不需要这么多的空间,到期后就不再续费了,剩余的空间用作最重要数据的存储点,如 1Password 的保险库、Lr 的目录文件等。

Shadowsocks:保持互联网畅通无阻。

1Password:用了多年的密码管理工具,多平台通过 Dropbox 同步,对于绝大部分的站点都做到了使用不同的密码、定期更换,而我自己只需记住 1Password 的主密码,Apple ID 的密码等寥寥几个最重要的就行了。

Overcast: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播客的工具。跟专有工具如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FM等比起来,泛用型客户端更自由,能显示播客自定义的「章节」,对于节目的 Shownotes 也支持得比较好。

书籍

2018 年没有完成阅读目标,没改掉读完一本才能继续读下一本书的习惯,导致不少书囫囵看了一些,没有完整读完。这是一些我认为在本年度读过的好书:

《造假·剝削·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这是台湾媒体《報導者》的年度调查报告,后合辑出书。台湾远洋渔业在世界称霸,这可能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事实,但这一切都背后可能都是对渔工的剥削换来的。渔工们在本国被中介「引诱」,许以在国外工作几年便能带一笔钱回家的承诺让他们源源不断地登上了远洋渔船,在那里,他们就像个人肉机器,睡得很少,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被剥削、欺凌、殴打,甚至不乏死亡的案例。渔工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而印尼更是其中最主要的来源。2015 年起,《報導者》跟印尼媒体合作,共同调查台湾外聘渔工的真相。这本书通过抽丝剥茧的调查、繁复的档案调阅、一线渔工、鱼老板、监管者们的采访,将隐藏在迷雾中的东西娓娓道来。2018 年底,《報導者》上线的《血淚漁場二部曲——海上人口販運風暴》继续深挖真相,值得一看。

《看不见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既不需要注重开头,也不需要在意结尾,随便翻开哪一页都能读下去。像是小时候读诗词,不知道其中的意味,长大后到了某些情境下,自然而然地想起某首诗、某阕词。就像是在脑海中幻化出的碎片,五彩斑斓、熠熠生辉。这些碎片有的相连,有的相悖,有的走向了它的反面……

《黑旗——ISIS的崛起》,可读性非常强,通过几个关键人物串联起 ISIS 的前世今生,徐徐展开中东局势的复杂、普通人身在其中的无力,唯有真正了解恐怖主义的根源,才有可能消除恐怖主义。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这是南方周末一些报道的合辑,有李海鹏、关军、南香红等人的作品,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篇:《灾后北川残酷一面》、《举重冠军之死》、《艾滋遗孤,跟我回家》、《盲艺人的乐与路》、《鬼妻》、《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在这里,看见中国。

电影

2018 年看了差不多 50 部电影,以下是我觉得很不错的几部:

《路边野餐》,2016,毕赣导演作品。对我来说,路边野餐就像一首诗,对于一首诗歌你不必把每个字、每个词都剖开、去解读,它是一个整体,会给你带来一些感觉。路边野餐对于我来说就像潜藏在心中的某个梦境被翻出来,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与空间里上的漂浮感融于一体,某个具体的指征带了一个个意向组成了一个瑰丽的梦境,我很享受它,这就够了。

《大佛普拉斯》,2017,黄信尧导演作品。如果对台湾社会、台语、台湾政坛有一些了解,看这部电影可能更有趣味,还记得那个竞选广告的海报被用做屋顶漏雨的遮布,上面写着「一张票、一世情」,果真就是扫街拜票时会出现的场景,让人捧腹。

《血观音》,2017,杨雅喆导演作品。同样是台湾导演的作品,同样根植于台湾社会,电影后半段的处理稍弱,感觉失了不少分。

《僵尸》,2013,麦浚龙导演作品。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逝去了,而僵尸片的黄金时代更早就结束了,这部《僵尸》更像是一个致敬、一个缅怀。整部片子的主演都是僵尸片的常客,很多可能叫不出名字,可看到他的人就知道了,钱小豪、鲍起静、陈友等等。风格比较压抑,就像烟花炸出后回落的那几分钟,最绚烂的那一幕已经结束了,还有些尾韵正在留下一些些的光亮。

《海街日记》,2015,是枝裕和导演作品。有些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比如小津、比如是枝裕和,东亚民族那种淡淡的、淡淡的温情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总是一如既往的出现,不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大开大阖,就像截取人生中的某个片段,是枝裕和用摄影机扫过,记录下来,呈现给你。

《告白》,2010,中岛哲也作品。日本人有一种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让我感觉这部电影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成立的,发生在日本则是理所当然。

播客

《疯投圈》:这是 Rio 跟黄海的节目,他们俩都是风投行业的从业人员。某种程度上听播客的习惯就是从 Rio 跟李如一的《IT公论》培养起来的,那时候是 2013 年吧,后来他们还做了 IPN,旗下的数档节目都是精品。在《IT公论》等节目的传播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起了播客,华语播客圈也在这几年走向了兴盛。

《内核恐慌》:一个很 Hardcore 的节目,节目的 Slogan 是「想听的人听,不想听的人就别听」,结尾是「捐款请捐 8 的正整数倍,捐款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不捐也不会让你失去什么。」

《硬影像》:两位主播罗登与罗攀都是影视行业从业人员,一位导演、一位摄影。听他们聊电影、行业,总和爱好者们不太一样。

《Page Seven》:更新特慢,但期期都是精品,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声音纪录片」,启发了我的不少想法,关于声音、记录以及和其他的关系。

《路书》:自从《壁下观》停播后,其中的两位主播开的新节目,主要谈艺术、历史等等。不过有些时候还是觉得当初的《壁下观》更有趣味,各个主播互补性更强,比较喜欢的主题有聊泉州、福州、中东地区的,聊广胜寺、应县木塔、日本的佛教艺术、营造学社的,以及聊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旅顺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等的,很多干货,完全可以寻迹而游。

《忽左忽右》:刚听的新播客,其中第 34 期《穿行中东腹地》很棒,嘉宾是三联在中东的记者,视角跟旅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反派影评》:陆陆续续听过六七个聊电影的播客,还是反派最常听,大部分电影播客都是爱好者,话题比较碎片,反派主持人跟嘉宾都是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多是影评人、记者,常年参加各种影展,听他们聊电影,会有一些启发。反派的前作《观影风向标》也不错,有些时候还会找出感兴趣的话题来听听。

代餐

从 5 月份开始吃「若饭」,期间持续了大半年,入冬之后不想用开水冲泡暂时放下。刚开始知道代餐「Soylent」是听李如一的播客,之后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测评文章,了解到国内也有创业者做了类似的产品,就买来试试。

若饭的口感不错,饱腹感也挺明显,这是喝了一段时间之后的感受。如果要替代一日三餐长时间食用对于绝大部分人还是不合适的,但在工作日替代午餐却是一个很不错选择,这也是我之前的应用场景。在天气炎热的夏日,食量大多不佳,更不想出去吃饭,在办公室冲泡几百克的若饭,达到四五个小时的饱腹感,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一些原教旨食物主义者来说,有两点质疑,饮食能带来愉悦;饮食具有的天然社交属性。对我来说,食物分两种,一种是值得品尝的、或是具有社交属性的,还有一种单纯就是为了果腹的——不让身体机能宕机。若饭、Soylent 这类代餐就是为了替代后者而存在的,不是为了健身、为了瘦、为了其他的什么,就是充饥而已。

另外食用若饭某种程度上能带来一定的好处,时间长了,感觉味蕾经过了重启,对于传统食物更能品味到其中的滋味。

信息摄取

在 2018 年经过摸索、整合、回顾,确定了比较适合自己的信息工作流,主要是从收集 → 整理 → 输出这三步,其中每一个步骤里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 App、网站、博客等等。

在收集信息这个阶段有着这几个来源:RSS 订阅、微信公众号、即刻、Twitter、Facebook。RSS 订阅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而在年中也经历了从 Feedly 转向 Inoreader 的过程,原因主要是后者更加灵活可靠。另外删除了即刻,上面的瀑布流总是引诱着让你不断看下去,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微信作为一个超级 App,上面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之前花了一点时间把订阅的公众号转成了 RSS 订阅,在 Inoreader 里面统一阅读。Twitter 里面关注了一些科技圈的开发者、BBC、美国之声等等,作为 RSS 的补充,闲时刷着看。台湾向来是脸书(Facebook)的天下,没有使用 Twitter 的传统,不少媒体都把 Facebook 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渠道,所以在 Facebook 里面订阅了一些台湾媒体、个人以及一些朋友。

以前也尝试过稍后读(Read Later)App,Instapaper 跟 Pocket 都用过,最后发现保存在里面的文章可读性还不是特别好,我需要的是自己完全掌控,随时增删编辑。转了一圈,发现还是 Evernote 最合适,从 2013 年开始用,到现在也已经 5 年多了,对其的品质还是有一定信赖的,虽然目前看到的关于 Evernote 的消息都是负面居多。Evernote 主要存储在 RSS 等各处里面看到的好文章以及一些菜谱等等,另一个重要的工具是 Omni Group 旗下的 Omnioutliner,作为大纲类软件的标杆,其品质、完成度、稳定性自不必多言。Evernote 与 Omnioutliner 两者的分野主要在于 Evernote 多用于存储外部的文档,Omnioutliner 记录我自己生产的东西(读书笔记、文章报刊选摘、学习笔记、各地游玩指南等)。另外还有一个 Mindnode 作为脑图的补充,有些更适合用思维导图记录或表达的东西我会使用它。

在 2016 年开始接触 Markdown 语法,它可以让人专注在写作上而不用操心任何格式的问题,最开始对比了不少 App,后来选定了其中的翘楚:Ulysses,上手简单、功能强大、样式好看。最后在两个原因的驱动下抛弃了它:一、Ulysses 转向订阅制;Ulysses 用 iCloud 同步。iCloud 同步是个黑匣子,永远不知道到了哪一步。最后改投 MWeb,MWeb 是一款国人开发的软件,开发者对于各类问题的响应邮件回得也很快速,最主要的是它还可以生成、管理静态网站,这是我需要的。本文即是用 MWeb 写就。在 MWeb 上我用 Dropbox 同步,文件目录清晰可见,就算以后改投其他 Markdown 软件,也是顺遂得很。